风水知识

风水知识

联系我们

  • 首易文化传播中心
  • 地址:武清区河西务镇国际城北门A-02
  • 手机:13381005199
  • 联系人:宋国元
  • 邮箱:452237137@qq.com

风水知识

首页 >> 风水知识

宋国元转载--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

时间:2017-03-21 00:43:10 点击:464

来源:龙虎山道教协会 作者:张金涛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传度,历史悠久,箓仪繁杂,今人或有不解者。究其实质,乃关系到道法传绪的一个主要方面。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说:“凡行持之士,必有戒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先求岩谷明师,草衣木食之士,开发万法根宗,精励香火。止佩一法、一箓、一
  
一、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传度由来已久。一般地说,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其时,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2)”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中也说:“汉**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其子盛,魏封都亭候,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依此说,则第四代天师张盛在龙虎山大规模地开坛授箓确也不假。但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仍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道书载张道陵居鹤鸣,“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其中《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均在二十四篇之内。《正一法文经》有“天师(道陵)稽首问太上”、“天师稽首称善而退”等字样。又云:东汉恒帝永寿二年(156年)张道陵“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3)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了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系师张鲁椐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半米道教义施政理民,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地有一套科仪章法,这应该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型。
      两晋南北朝时期(317-589),原来的天师道开始分化,宗派迭出,又经北魏寇廉之的改革,南朝陆修静之整肃,逐渐地形成三大法坛,即茅山上清法坛、阁皂山灵宝法坛、龙虎山正一宗坛,各自开坛传箓,故又称“三山符箓”。此期,龙虎宗也逐渐地由民间道教向官方道教转变。六代天师张椒“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诸阶秘箓传度世人”(4);八代天师张迥,“日列真人诸阶品箓于净室中,严奉六时香火,终身不怠”(5);九代天师张符,“传守真人之法,经箓尤显于时,四方仰之”(6)。传至十五代张高,龙虎山天师道符箓文化大显于朝,唐玄宗亲自召见,“命即京师(长安)置坛传箓”(7),箓牒正式列入朝廷官方管理的范畴。唐会昌中,武宗赐传箓坛字额,曰“真仙观”。五代之季,曾以“铸铁环卷数万继之,至宋初铁卷箓尤盛”(8)。南宋建炎年间,南昌西山道士何真公奉晋朝许逊为祖,创立净明派。至此,江南道派有四大法坛,各以祖师道法授箓传度。
     南宋末,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嗣教。嘉熙三年(1239)“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9),道教正一派之“三山合一”由此开始。元初,世祖忽必烈盛赞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佩箓三元,蜚声八极”,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10)整个元朝入主中原89年,历七代天师,皆赐二品银印(其中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金印、视一品),主管三山符箓,恩遇隆极一时。
     明初,太祖朱元璋加赐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颁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赵允中编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对授箓传度的斋仪章法作了系统规范的整理。洪武二十三年(1390),上谕礼部“严禁伪造符箓”。其时,“天下符箓,出此一家(龙虎山)。” 明朝历代天师虽掌天下道教事,但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道士授箓制度仍限于正一派实行,金元时由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派仍实行“传戒”制度。授箓与传戒,在斋仪格式、名称、职级等均有所不同。如正一派授箓按《三洞修道仪》列正一盟威、金刚洞神、太上高玄、太上升玄、中盟、三洞、上清大洞共七等宝箓共八十四阶品,其中正一盟威箓二十四阶品。据《授箓次第法信仪》载,受法职位又依次有正一法位、道德法位、洞神法位、升玄法位、洞玄法位、五符法位、河图法位、洞真法位、毕道法位共九个等级,名目繁多,规仪烦杂;而全真道之传戒则实行邱处机所制定的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称为“三坛大戒”。但若从道教义理的角度来看,授箓与传戒所体现的教义思想均是一致的。
     清乾隆中期,宣布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族宗教,天师地位由一品一度降至五品,后复三品,可见天师道与官方已由重视变为冷遇。尽管如此,摄于民众的信仰和传统的习俗,清王朝仍赐天师世袭嗣教,加恩视正三品,并“永为例”(11)。清代,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在原来授箓的规仪上进行了改革,作《天坛玉格》,删去了一些繁杂的科仪,箓生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加《上清大洞经箓》。至清末,由于列强凌辱,农民起义,国内政局动荡,清王朝土崩瓦解,全国性的授箓传度被迫中断,这一中断,便将近百年,随之而来的是经箓散失,规仪失传。
     1991年10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中国道教协会和地方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建国以来首次恢复对台湾和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箓仪式在嗣汉天师府举行。这次授箓基本上依据《天坛玉格》的规仪,由“三大师”(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主持,历时三天,取得了成功,在港澳台和东南亚以及国内各宫观道院引起了轰动。尔后,一年一度遂成定例,扩大了嗣汉天师府作为道教正一祖庭在海内外的影响,使天师府与海外道教界建立起持久的、良好的友好交往关系。
1995年12月“下元节”期间,经国务院宗教局批准,由中国道协领导、嗣汉天师府承办的“中国道教正一派首次开坛授箓传度醮典”在天师府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南、吉林、甘肃、贵州等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弟子参加授箓大典。这次醮典,以天师府何灿然道长为传度大师,上海道协陈莲笙会长为监度大师,江苏茅山周念孝道长为保举大师。同时聘请中道协副秘书长张继禹,天师府主持张金涛,苏州薛桂元,上海凌晋明,浙江施书宝、湖南董叔和等德高望重的道长分别担任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坛大师、护戒大师、护道大师,体现了中国道教正一派的坚强团结和统一,也标志着中国道教事业在新时期的全面复兴。
二、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若用一般世俗的观点来解释道士授箓,认为无非是授给一定的“法职”,相似于社会上颁发的“文凭”,“任命书”之类。这种解释是很肤浅的。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
(一)法天地,敬祖宗
     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袭发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
首先,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说文解字》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又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12),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
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
(二)明师承,皈三宝
     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在民间,宗枝传承则称为“字辈”。佛教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之后,也有师承法派。这种师承法派,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着宗教的传承历史。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四十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的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海峡两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中断了四十余年,若从清末中断授箓算起,则已近百年。而在台湾的正一天师道,仍沿袭着“ 三山滴血字派”的传承。当大陆恢复对海外正一弟子授箓传度时,已传至“鼎”字辈。这样,法派未曾紊乱,传承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法派师承,使海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认祖归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授经箓。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三宝。道经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所以《道藏?正一部?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致惑”(13)。
     古代传授经箓,要求箓生要斋戒沐浴,抄写经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误”,“各治二通,一通常镇,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别台封之,不可妄开”(14),可见对经箓传授的重视。就经箓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太上老君《道德经》为主。其次是《想尔注》、《河上公章句》,也是围绕《道德经》而展开的。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道教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
(三)受戒律,发誓愿
     道教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已,王律治人”(15)。故在授箓中也同时必须受戒。道教受戒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神”的名义来约束道士的道德修养,这与“王法”是不相同的。因为“国法治人于犯法之后,而戒律则捡束人心于妄念初动之时。”(16)
     道教的戒律很多,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或在不同的宗派之间又会增加不同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观身大戒”;灵宝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纵观种种规戒的内容,无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恶,如“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等等。这些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誓愿是授箓传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1991年对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时,众箓生在“三大师”的率领下在祖天师坛前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从上述“十二愿”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道教福国佑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忠”(忠于国家),“孝”(孝顺父母)、“慈”(慈爱万物)、“俭”(俭朴自守)为核心的教义思想。
(四)颁法职,宣教化
     道士受箓,根据各自不同的修持,发给相应的职牒,其意义有三:首先,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听命法坛。这是宗教神学观在授箓传度中的体现。《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称:“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五戒八戒,然后受箓”。又云“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这就是说,道士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否则,不但所施道法不灵,自身反遭天谴。箓有多种阶品,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等等,不同的箓品,体现着道士不同的修持和功力。授受了相应的箓品,又规范了相应的品德情操,成为一种行为的约束力,故《云笈七签》云:“箓生通过受箓,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受箓之后,仍须考核,方可升授。如《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受‘更令’(注:箓名),得进‘一将军’(箓名,下同);四年‘十将军’,三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志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年无功,不知建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就从宗教内部的管理上制订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其次,利于官方对宗教的管理。箓牒是道士受戒行法的凭证,从唐朝设授箓院以来,箓生的名籍,每年授箓的人数都由官方登记在案。早期天师道还分“ 靖”、“治”,即规定的活动区域。元代,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仅是一时之殊荣。明朝永乐年间,武当山玉虚宫,紫霄宫等多处宫观建成时,明成祖即命四十四代嗣教大真人张宇清“选道士为武当山住持”(16)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六次下达诏书,严禁伪造私出符箓,这些都说明了授箓也有利于官方对道教的统治。
     再次,正一派的道士,通过授箓,或云游参访,或立观度人,又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宗枝,这是道教之所以深入民心,壮大发展的关键。师徒相授是道教传承的传统方式,教内,只有持箓者方可为人之师。正因如此,累世相传,队伍才得以壮大。鼎盛时,龙虎山曾称为“昼夜长明羽人国。”
三、当代恢复授箓传度的现实意义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必然地是在固有的传统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起来的。尽管在传承的过程中,传统也在稍稍地发生变化,但各自不同的根柢则是不可改变的。授箓作为道教正一派的传统科仪,对它的恢复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教内的团结和统一。作为一种宗法传绪,本身就是宗教得以成立的基础。比方说吧,僧有僧衣,道有道服,至少在世人眼中,一眼就能分出僧道。法有法品,箓有箓牒,教内人士一眼就能明白对方的师承、门派及职级。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正因如此,道教正一派千余年来保证了坚强的团结和统一。反之,如果道教各宫观教派各行其是,章法各异,便会影响到道教正一派本身的规范和统一,不利于道教事业的发展。
     其次,恢复正一派授箓制度,也有利于党和政府对宗教的管理。宗教管理历来都是纳入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的度牒制度由朝廷专门部门管。当前,正一派有居宫道士和散居道士之分,更有一些所谓的道士世家,未经登记,传度,便自称为“道士”,有的人仅凭一些零星的支离破碎的经籍科书便在民间开展宗教活动,这些都不利于政论对宗教的管理,恢复授箓,就能有效地克服上述混乱现象。
     再者,道士授箓是对道士自身修养的一种促进,箓生通过授箓,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同时也激发起一种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肃穆道仪,振兴道风,都有一种积极的作用。
四、新时期对授箓传统科仪的改革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文明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人世间万事万物永远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说新时期对正一派授箓传度的恢复,绝非简单的重复。恢复的过程也就是改革改进的过程,大致说来,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改革:
     (一)组织形式的改革,历史上的授箓乃由天师一人职掌其事,这是封建帝皇授予的特权。进入当代社会,这种方式已明显地不合时宜。1995年国内的首次传度,由国务院宗教局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领导,成立授箓领导小组,推举国内各宫观道院的德高望重的道教宗师,设传度、监度、保举、护箓、护法、护坛等大师,各司其职,共襄盛举,这本身就是一种改革,也是一种进步。
     (二)经文职牒的改进。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文职牒的改进自然是题中之义。不过,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宗教问题和道教学术问题,非一人一地能够完成。从总的概念来说,应该是维护传统教义思想,保持道教核心信仰,又要与时俱进,吸取原有教义思想的精华,形成适合时代,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科仪规范。
     (三)宗枝门派的整合。道教的宗枝门派经过千余年传承和衍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上,由四大宗坛(清微、正一、灵宝、净明)分而为数十个门派,又经薪火相传,有的是几派融合,相互转化,有的则孤枝独苗,困难支撑,也有的已经名存实亡,衰微消失。故目前不少的宫观住持,大多不明师传或者是无宗无派。要改变这一状况,*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授箓,重新整合,参照《诸真宗派系谱》,形成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新的宗枝谱系,以便开展同门的交流。
     近二十多年来,全真、正一及各道门宗派均与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的道教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的各个道派也纷纷认祖归宗。如今,天师府已恢复了对海外弟子的授箓活动,但内地却未能坚持。正如中道协副秘书长袁志鸿所说:“正一派通过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已多次为海外道教徒举办授箓传度活动,而对内地正一派道士仅在1995年12月举办一次,人员也仅授度200余位,这不符合内地道教正一派的实际情况和要求”(17)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种“倒置”的局面,国内无法牒升授,师而非师;海外升而无序,有失祖庭之归依。从这点上说,恢复国内授箓制度当势在必行。笔者撰写此文,也就是旨在呼吁国内道教界人士及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尽快实现国内授箓的全面恢复。

  联系人:宋国元

   电话:13381005199

  传真:13381005199

  邮箱:452237137@qq.com

  地址:武清区河西务镇国际城北门A-02

Copyright © 2023 首易文化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 XML地图 津ICP备12001557号-2
中央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tjjubao@tj.gov.cn https://www.qinglangtianjin.com/